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园林景观 > 古建园林文化 > 依托《中国建筑史》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(二十一)华表、阙、碑、牌坊、照壁
依托《中国建筑史》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(二十一)华表、阙、碑、牌坊、照壁

1、华表:亦称桓表、表木或诽谤之木。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,相传立于尧时,皆为木制,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,其纳谏、指路的作用消失。华表一般由底座,蟠龙柱,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,放在宫殿、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外的道路两旁,也称为神道柱,石望柱,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,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。

2、阙:是汉代较独特的建筑样式,它多成对建立在建筑群的入口两侧,是入口处的标志建筑物。源于瞭望、守卫的木楼,以后演变为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城阙和宫阙。西汉初期贵族府第开始使用第宅阙,建在府第入口的两侧,作为大门的标志,以显示其地位身份。再后来,为祭祀的需要,仿造宫阙的形式将其缩小建于祠庙入口两侧成为祠庙阙,同时在厚葬风的影响下,为了表示死者的身份、地位,在墓前的神道两侧也建了石阙,即墓阙。阙的的等级以屋顶形式决定,顺序依次是重檐庑殿-重檐歇山-重檐攒尖-单檐庑殿-单檐歇山-单檐攒尖,而悬山、硬山式为低等级。阙一般包括基座、阙身和栌斗(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,即斗栱最下部的构件),阙上有多处刻划图像、纹样,并有题刻文字。

1)城阙:城门外两边的望楼。

2)宫阙:位于皇宫大门两边。后也代指朝廷、皇室。

3)第宅阙:府第入口两侧。

4)祠庙阙:宗庙入口大门两边。

5)墓阙:位于墓前神道两侧。

3、碑:刻上文字纪念事业、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。在西周和春秋时,宗庙内立石柱用来栓供祭祀用的牲畜,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间,这种就是我国最早的碑。战国时期,大贵族下葬时,因墓穴很深,棺木要用滑车系绳索缓缓地放下去,碑又成为滑车的支架。殡葬结束,碑石往往留在墓地。于是人们在碑石上刻些追述前人“功德”的文字,纪念逝者,到东汉时期,墓碑风盛行,制作也越来越精良。唐代是碑刻最发达时期,不仅内容丰富,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。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、碑身、碑座三部分。碑首主要刻些碑名,也有刻成螭首状起装饰作用的;碑身刻写碑文,碑座起承重,也有做成龟趺,起装饰作用。碑根据其功用,分为石碑和墓碑两种。

4、牌坊: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,开始用于祭天、祀孔。牌坊滥觞于汉阙,成熟于唐、宋,至明、清登峰造极,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。

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,可分为六类:一类是庙宇牌坊,如曲阜孔庙牌坊;二类是功德牌坊,为某人记功记德,如“四世宫保”牌坊; 三类是百岁牌坊,也称百寿牌坊;四类是节孝牌坊,多表彰节妇烈女和孝顺之子的;五类是为标志坊,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,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;六类是陵墓牌坊,如大禹陵牌坊。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,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,兼有祭祖的功能。每座牌楼依其间楼或楼数可有“一间二柱”、“三间四柱”、“五间六柱”等形式或是“一楼”、“三楼”、“五楼”等形式。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的是“五间六柱十一楼”。

牌楼从形式上分有两类:

一是冲天式,也叫“柱出头”式: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,街道上的牌楼大都是冲天式。

二是“不出头”式,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,多用于宫苑之内。

牌坊也称牌楼,在民间二者是同义的,实则略有差民,牌坊是由柱和横梁构成的,牌楼则是在牌坊结构上,再加斗拱及屋檐而构成。

5、照壁:古人称之为“萧墙”,也称“影壁”或“屏风墙”,起遮挡、屏避的作用,是传统建筑中特有的部分,明朝时特别流行。从材质上分,照壁有五种:

一是琉璃照壁,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,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。

二是砖雕照壁,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,是传统照壁的最主要形式。其中一些照壁的须弥座采用石料雕制,但极其罕见。

三是石制照壁,民间很少出现。

四是木制照壁,由于木制材料很难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,一般也比较少见。

五是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照壁,壁身完全披盖麻灰,素面上色,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,这一类照壁也不在少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