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园林景观 > 古建园林文化 > 依托《中国建筑史》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(八)檩、椽(图文)
依托《中国建筑史》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(八)檩、椽(图文)

 檩、桁:也称“桁条”、“檩条”、“檩子” ,在宋式建筑中称“榑”。

檩是与梁架正交,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,一般均为圆形截面,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。其作用是直接固定、承托屋面椽子,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。 宋《营造法式》称为“榑”。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“桁”,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“檩”。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,有用一根的,有用两根并用的、三根并用的。两根并用的,下面的一根叫檩枋,如脊枋。三根并用的,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,称为垫板,如脊垫板。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,如:

1)在檐柱之上的称“檐檩”,宋称“下平榑”;

2)在金柱之上的统称“金檩,宋称为“上平榑、中平榑”,金檩有上中下之分;

3)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,也称脊椼,宋称脊榑;

4)挑檐桁,宋称“牛脊樽”,等等…………

5)此外还有檩垫板,它是清式建筑中,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,起装饰作用。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、金垫板、脊垫板等。

椽:也叫椽子、椽条。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,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。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,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,并与檩成正交,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,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。 它按屋面坡度铺砌,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,而不是水平的。椽条位置不同,称谓不同,主要有:

1)檐椽:架在下金桁与檐桁(正心桁)间的这段椽子,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。

2)飞檐椽: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,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,在圆形断面的檐椽末端,并附着于檐椽之上,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,从而加长了屋檐挑出的深度,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“飞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