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四合院 > 四合院文化 > 新北京重拾四合院
新北京重拾四合院

        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,辽代时已初成规模,经金、元,至明、清,逐渐完善,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。

北京四合院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衰落,是人口压力和社会变迁的综合作用。在古代和近代的北京,每座四合院里通常只居住一户人家;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,传统的大家族逐渐消失,由于人口压力,四合院成为若干户通常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共享的住所。这种新的变化,让四合院因为“超载”而逐渐变得拥挤不堪。

  多户人家共享四合院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。举例而言,每户人家都需要在自家厨房生火做饭,这就使煤的需求量激增,以至于全院居民所用的煤经常需要用手推车运进院子,而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。为了方便煤车出入,作为内院和外院通道的垂花门常会被拆除,尽管它往往是四合院里艺术价值最高的门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,出于对余震的恐惧和扩展生活空间的需要,人们开始在四合院里搭建各类窝棚。它们不仅破坏了四合院的美感,并带来安全隐患,也说明四合院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已经不胜重荷。而在中国允许私人购买汽车之后,“停车难”的矛盾最先在胡同里表现出来。

  改革开放之后,北京人从国外的画报和影视节目里看到了高楼林立的住宅区。于是,“住进楼房”成为当时的人们普遍的渴望,很多人搬出了四合院,住进了新式的高层住宅。

  但当北京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,老四合院开始显现出它们独特的价值,成为最受外国游客喜爱的旅游区。

  而在建筑学界,四合院宜居的特点和它的院落结构表现出的人文关怀,也在近年来深受关注。

  如今,北京正在尝试鼓励人们迁往城市周边的“卫星城”居住,以降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,这被认为是让四合院式居住区重新在京城兴盛的基础。而对既有四合院应当如何保护和利用,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的研究,也正在进行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