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四合院 > 四合院文化 > 元大都的模块化
元大都的模块化

          忽必烈在七百年前统治中国的时代,北京城是有大大小小的院落组成,也是当时比较前沿的建筑管理科学的代表

  10年前,英国的“10分钟,年华老去”有限公司投入相当于上亿元人民币的庞大资金,邀请15位世界顶尖级的电影大师各拍摄一部10分钟的短片,再组合成电影杂锦集《10分钟,年华老去》。这些影片中的最后一部,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的《百花深处》,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四合院的故事:在平安大街旁早已被拆成平地的老居住区故址上,一位疯疯癫癫的先生站在他想象中的四合院里,强迫搬家公司进行一次如同“皇帝的新装”一般的“虚拟搬家”。这位看上去颇不合时宜的中年人头戴黄帽,身着红色衬衣和灰色外衣,一如处在无数现代高层建筑包围之下,似乎早就应该成为历史过客的四合院。

  然而,在七百多年前忽必烈统治中国的时代,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组成的北京城,正是当年最前沿的建筑管理科学的代表。

  在元灭金战争之后,位于今天北京城南部的原金中都迅速衰落。当元朝选择在这片土地的北面建设新的都城的时候,快速的施工就成为新都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幸运的是,作为一座几乎是“白纸上画出来”的城市,元大都有着先规划再建设的优势。当年的城市设计者选择了《周礼?考工记》中给出的“棋盘式”的建城方案。设计者先规划贯通城市的主干道,再规划与它们平行或垂直的不同等级的道路。在此基础上,供人居住的土地被划定为一个个8亩的地块。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区块上,建筑师们可以用院落迅速“填充”它们,建设一座“模块化”的城市。

  元朝灭亡后,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稍向南移建成北京城。整座北京城被当作四合院来设计。今天,人们习惯于把正阳门叫做“前门”,其实就是这种思路的遗迹:明北京城刚刚竣工之时,从正阳门北行不远,就是皇帝居住的紫禁城,它是北京城里最大的四合院,也相当于北京城这座四合院的内院。而在城市的其他区域,不同等级的四合院成为贵族、各级官员和平民等不同级别的人员的居所。这种以四合院为模块的城市布局,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。